close

IMG_2333  

在碩士課程已經結束,只剩下最後一份報告的時刻

開始第一次認真地記錄自己的學習

連自己都忍不住給自己一個訕笑,真的是有點糟糕

最後一篇的文章寫的是藝廊的教育活動

一個連一個最後變成了寫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

我的碩士生涯就是這樣,原先想的跟最後的結果總是不一樣

 

 

爬了英文資料,看標題總覺得應該有用

看了半天才發現好像跟我想寫得有點遙遠

爬了中文的資料,總是可以輕易找到我想要的資料

但是卻不適用於reference只能拿來當背景知識參考

中英文的學術文章取向真的差很多,我其實有點點厭煩中文學術文章中咬文嚼字的敘述

簡單的邏輯總要用一堆專有名詞包覆

但英文的要看懂又很費時

喜歡英國的研究方式,卻仍然跳脫不了中文的思維

我自己的文章就是不斷地反覆地陳述着簡單的概念

雖然覺得已經用太多字,但還是擔心敘述的不夠清楚,唉

作繭自縛就是這樣吧!

不上不下的卡在中間,還真是反映了我的實際人生

 

 

今天在跟自己腦袋中的毛線打架時,才理清

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老舊的思維與老毛病

每次寫一句話,陳述一件我覺得的事實,總是會覺得應該要引用個哪個專家的話來佐證

證明自己言之有物而主觀的個人己見

但老師總說要critical thinking,認為我應該要對於引用的內容反思

Qutatuion is not for supporting your opinion but as a source for trigger your own relfection. 

這件事情我讀過,但今天才深深地體悟與理解

然後才發現,這一切仍是源自於對自己的極度不信任

總覺得自己不是藝術背景出身的,總覺得自己的背景知識薄弱如幼稚園

因為對於自己的觀點沒有自信,所以總是想要找別人來幫忙背書

我們總是習慣陳述單一觀點,追求對的答案

即使這幾年已經不斷地被“批判式思考”洗腦,但洗來洗去也沒有建立起這方面的能力

所以我的寫作總是想要追求對的真的答案,我寫我的觀點,然後找一堆資料來證明自己所言不菲

但其實我把老師門所期待看到的思辨過程給忽略了

那些佔據我大部分時間的思考過程沒有寫在紙上,而是單純地把最後我認為是真實的答案記錄下來

當然,這種不信任也來自於異國的文化沖擊

因為對於英文學術寫作的陌生,讓我總是步步為營

想說小心謹慎總沒錯,引經據典就對了

沒想到卻錯得離譜(哭)

 

 

最後想要說的是,唉

在這邊真的沒有人會教你學術論文寫作

你可以找到英文寫作的課程

也可以找到教你學術寫作形式的資源

但是學術寫作最核心的知識運作方式與應該要有的內容與態度

只能從每一次低分的挫折中學起

偏偏藝術史這個領域一學期才交一次作業,根本就沒有練習的機會啊(嘆)

在這最後的最後總是體悟到的,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最後附上今天在圖書館陪伴我一天的Ellie Goulding,第一次喜歡電音

當她說著 I need you love,我都想哭了(拭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inburgh in Ar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